| 对于养鱼的养殖户来说,清明前后的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碰到的第一个关口。 清明前后,也是多雨季节,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气转暖,水温呈上升趋势,有利于寄生虫卵孵化;二是气候早晚温差大,冷暖多变,时晴时雨,水体上下层对流频繁,将淤泥中的寄生虫卵释放出来,进一步增加了水体中寄生虫卵的数量。 这一时期,水体中的寄生虫卵将会大量孵化,快速生长,尤其是对鱼类危害严重的指环虫、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等。因此,选择在这个时间段杀虫,对控制全年的寄生虫病发生次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所谓,清明杀虫要搞好,寄生虫病才会少。 水产养殖,清明杀虫要搞好,寄生虫病才会少 一.寄生虫爆发的原因 (1)气温:早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寄生虫也会随着春季的到来,水温达到最适繁殖温度而大量爆发。 (2)池塘没有清淤或清淤不彻底:由于底部淤泥蕴藏有大量的寄生虫卵,开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虫卵大量孵化,导致寄生虫大量爆发。 (3)水质不肥:水质偏瘦,水中溶氧较低,使得有害寄生虫大量繁殖,如水质偏瘦的塘子,鱼容易长锚头蚤。 (4)鱼体体质和免疫力较差:越冬过后的鱼类能量消耗大,体质较差,免疫力下降,容易被寄生虫感染寄生。 (5)池塘有机质过多:早春很多养殖老板都喜欢给草鱼投喂青料,有些甚至在池塘平滩上及斜坡处种满小白菜和黑麦草,而这些未吃完的青料以及鱼拉的粪便会在水体中慢慢腐化分解产生大量的有机质,为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温床,等到温度一升高,寄生虫便大量爆发,如有机质过多的塘口容易爆发车轮虫和斜管虫。 水产养殖,清明杀虫要搞好,寄生虫病才会少 寄生虫的危害 (1)影响鱼类摄食,吸取鱼体营养,从而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 (2)破坏鱼体组织如体表、鳃、肠道,并进而引发细菌性疾病,如最常见的肠炎、赤皮、烂鳃等。 (3)对于未出售的成鱼,寄生虫会影响其经济价值,如锚头蚤等。 怎么杀更有效 第一次杀虫,要针对车轮虫和指环虫进行普杀。第一次杀虫后,间隔一周,再打样镜检,如果还有少量寄生虫,可以在进行一次针对性补杀。 水产养殖,清明杀虫要搞好,寄生虫病才会少 另外建议大家不要使用,刺激性大化药杀虫剂,可以选择相对温和的中草药杀虫剂。例如本草驱虫清纯中草药成分,针对指环虫,斜管虫、车轮虫、小瓜虫,纤毛虫有很好的效果,无抗,无药残,不伤水体,无需解毒。 水产养殖,清明杀虫要搞好,寄生虫病才会少 杀虫后要消毒 消毒很重要,因为在杀虫的同时鱼鳃也受到了损伤。此时消毒,可以防治细菌进入鱼鳃,从而发生细菌性烂鳃等情况。一般在第二次杀虫后的第二天,使用聚维酮碘进行全池消毒,在晴天的早晨消毒最佳,效果好、药性温和,而且挥发快,使用后开启增氧机。另外内服中草药:本草五加黄,有效止血凝血的功效,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细菌感染,双管齐下。 水产养殖,清明杀虫要搞好,寄生虫病才会少 水产养殖,清明杀虫要搞好,寄生虫病才会少 阴转晴时补杀虫 杀虫后若是遇到连续阴雨天,当天气转晴时,寄生虫还可能爆发,天气好,水温变化大,水体中形成上下水层对流,池底的寄生虫卵可能会再次繁殖,所以在连续阴雨天转晴天时要补杀一次虫。 |





